:: 建议点击来源链接阅读、收听或观看 ::

原文: 【南方都市报】五条人歌里的福佬话:和潮汕话是“兄弟”,彭湃作品传唱至今

750x375_60e6e743e373e.jpg

编者按: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,具有鲜明地域特色,方言则是其中多姿多彩的一部分。方言既是集体记忆与民族文化的载体,其交汇和输出也在对外交流和传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即日起,南都、N视频推出“走读岭南方言”系列报道,带你了解广东特色方言故事。

“咚咚咚!田仔骂田公,田仔做到死,田公食白米。”上世纪20年代,“农民运动大王”、革命烈士彭湃,在家乡广东海丰发动农民运动时创作的方言歌谣《田仔骂田公》,至今仍被当地人传唱。

歌谣中的方言正是汕尾使用人口最多、流行地域最广的福佬话。

福佬话与潮汕话同属闽南话的分支,算是”兄弟”。此前走红全国的海丰籍五条人乐队在《道山靓仔》等多首方言歌曲中,就是用这门方言呈现了当地的人文风情。近日,南方都市报、N视频记者走访广东汕尾海丰,深入了解这门历史悠久的岭南方言。

微信图片_20210713161031.jpg

吸收大量客家话及粤语词汇

“每个词都能听懂,但你不一定知道对方整段话在说什么。”

曾在潮汕地区生活了4年的海丰人曾慕娴笑称,听别人讲潮汕话,就像在听英语听力测试。

海陆丰地区地处粤东,其方言与潮汕话有些相似,不少人以为这里的方言是潮汕话的一个分支。其实不然。

海陆丰地区方言与潮汕话同属闽南话的分支。海丰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谢立群长年研究海陆丰文化,他向南都记者介绍,从海陆丰各地族谱记载来看,他们的先祖大多是在明末清初自福建移民而来。据《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》记录,讲闽南话的福建先民来到海陆丰后,与土著居民、客家人和讲粤语白话的人频繁接触后,吸收了大量客家话、粤语的词汇,经过数百年的发展,才形成了有别于泉漳话、潮汕话的本土方言——海陆丰福佬话,也称“学佬话”。

“学术上认为,福佬话与潮汕话都属于闽南话的分支,福佬话和潮汕话应该是‘兄弟’关系,而不是‘父子’关系。”谢立群说。

同属闽南话,福佬话和潮汕话有很多相似之处。比如,两者都有一小部分词语与普通话的词序相反,即“倒序词”,如客人读为“人客”,台风读为“风台”。还有一大批词汇的结构、发音、用法与潮汕话基本相同,保留着与古时用法,如“册”(书本)、“鼎”(铁锅)、“厝”(房屋)、“惊”(害怕)等词。

五条人用方言作歌记录当地风俗

海陆丰也是广东著名的侨乡之一。

南都记者从汕尾市相关部门了解到,到2019年末,汕尾市旅居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有140多万人,其中海丰县就有约50万人。

顾家的海陆丰人到异国他乡谋生,稍有成就便会回到家乡探望亲人。谢立群告诉南都记者,他们带回了外来文化,一些英语、马来语词汇也由此融入福佬话中,比如,意思为亲吻的“唚”即源于马来语的“cium”,“呔”源自英语“tie”,表示领带。

海陆丰地方文化底蕴丰厚,福佬话中自然也保留了一批迥异于其他方言的词语,比如意为头皮屑的“头鳞”、意为小孩的“郎仔”,以及用来形容一个人桀骜不驯的“老势势”——这个词也是海丰本土乐队五条人唱完《道山靓仔》后,被全国歌迷熟知的一句福佬话。

五条人乐队曾在去年登上综艺节目《乐队的夏天》,随后风靡全国。两名海丰籍主创仁科、阿茂或许是受当地文化浸淫多年,这支乐队的不少方言歌曲里都映现着民俗风情。

src=http___www.faxingnet.com_upimg_allimg_200901_16-200Z11I33W26.jpg&refer=http___www.faxingnet.jpg

五条人乐队。图片来源:《乐队的夏天》官方微博

南都此前就曾关注、报道过这支从海丰走出的乐队。

在《倒港纸》这首歌里,阿茂重复吆喝的那句“你有港纸无”,讲述的便是几代海丰人关于小街道十字路口东门头的共同记忆。

海丰话“倒港纸”意为“兑港币”,多年前是当地一项热门业务——海丰县地处广东省东南部,水路至香港只有81海里,当时不少海丰人家中有来往香港的亲戚,东门头“倒港纸”就是为这部分海丰人提供兑换货币的服务。

祭祖、祭祀是粤东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,很多在民间口口相传的俗语、歇后语也是从当地的民俗中得来。

海陆丰地区村头社尾随处可见神龛佛庙,几乎家家供敬神明。祭祀时间多在正月初十开灯节、春分或冬至。祠堂前置八仙桌摆放祭品,人们向着祖宗龛举行祭礼,点燃香烛纸钱行三跪九叩首,祈祷祖灵庇佑。祠堂前戏班演戏,燃放炮仗焰火,是当地大小村落里常见的场景。

旧时大多数家庭都过得拮据,一年辛苦劳作勤俭节约,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有鱼有肉。“排钱过三十夜——够丰富”这句话就是指菜肴比除夕夜的还要丰富,一般用于对主家请客的赞赏。

五条人的歌曲中,以摇滚形式呈现的《请到老祖公》描述的就是当地人祭拜祖宗的一幕:“一请二请三拜请,敬拜敬请请到老祖公,现有香香、大烛、清茶、酒礼、五牲、银锭、布匹……老祖公炉前来收领。”

另一曲《清明过纸》中,阿茂娓娓道来的歌词——“清明节挂纸,担着担欲上山啊,阿婶喊无扁担,阿叔讲不晓得用锄头担吗”,也正是源自海陆丰清明节祭祖民俗:在福佬话中,清明节祭祖被称为“拜祖”或“挂纸”。

“农民运动大王”写的歌谣传唱至今

在五条人乐队没火之前,海陆丰民间也流传着一些男女老少都会哼唱的方言歌谣,其中最广为传唱的是创作于上世纪20年代的《田仔骂田公》,还曾被列入当地中小学音乐课教材。

上世纪20年代初,“农民运动大王”彭湃从日本留学回国后,在家乡海丰建立中国首个县级农民协会,领导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。

在领导农民运动期间,彭湃意识到,动员对象多是目不识丁的劳苦农民,艰深晦涩的文本内容不一定能引起他们的注意。他决定把农民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用方言写进歌谣里。

因此,彭湃创作了《田仔骂田公》《五一劳动节》《起义歌》《农会歌》等一批朗朗上口、易学易记的方言歌谣,歌词无不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和渴望翻身的迫切希望。

微信图片_20210713161106.jpg

《田仔骂田公》的乐谱,被陈列在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内最明显的位置。纪念馆讲解员罗晓梅向南都记者介绍,朴实直白的歌词里,反映的正是当时农民在封建主义压迫之下的惨状:农民不分日夜地耕田,耕得的粮食全部作为田租上交地主。

微信图片_20210713161059.jpg

“当时普通话还未大范围普及到农村地区,可想而知,这些通俗易懂的方言歌谣在农民群体中的影响和作用有多大。”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馆长陈火金向南都记者感叹。

彭湃可能没想到,《田仔骂田公》至今仍被传唱。

歌里写道——

“咚咚咚!田仔骂田公,田仔做到死,田公食白米”。

“团结起来干革命,革命起来分田地,你分田,我分地”。

“有田有地真欢喜,免食番薯食白米”。


“走读岭南方言”系列报道

总策划:戎明昌
执行策划:王佳
统筹:南都记者 向雪妮
采写:南都记者 黄小殷 实习生 吴浩旖
摄影:南都记者 黄小殷(除署名外)
编辑:张亚莉 向雪妮

更多报道请看专题:走读岭南方言